<u id="qv77m"><sub id="qv77m"></sub></u>

您好~歡迎光臨仙桃市宏遠纖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網站~
0728-2783688
新聞動態 NEWS
您現在的位置: 主頁 > 新聞動態 > 網站公告

網站公告

專家工作站遍地開花 綠色面料領跑世界鞋材

發布時間: 2017-12-28 14:39   瀏覽:

       福建省自2001年舉辦“院士專家八閩行”活動以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兩院院士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其中,已舉辦13屆的“6·18”,兩院院士共有3211人次參加,帶來6056個項目,正式簽約469項,簽約總金額270.5億元。

  
  瞄準福建省產業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和空白點攻克技術壁壘,通過應用現代高新技術改造嫁接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如今,院士專家工作站在八閩遍地開花,僅省級站就達145家,進站工作院士133位、院士團隊專家929人,年均實現產值357億元,年創利稅45.8億元。

 

  綠色高端鞋服面料,領跑世界鞋材

  在運動鞋領域,一些國際著名品牌企業一般都有專門的供應商,但華峰集團打破了這個慣例,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同時獲世界前三大著名運動品牌耐克、阿迪達斯、新百倫認證的面料供應商。

  連日來,在莆田華峰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東華大學機械學院的十多位研究人員,正與華峰公司聘請的國外專家、企業研發骨干,共同開展智能裝備研發和紡織新材料項目。據悉,東華大學目前有機械、廢舊紡織品再生利用、時尚設計及化工助劑油墨開發團隊服務華峰,領頭人是東華大學原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

  “我們在與國外巨頭對話中能占據上風,靠的正是以院士團隊為主的強大研發實力。”華峰研究院副院長李天源說。

  2015年2月,華峰聘請俞建勇院士為首席科學家,合作設立華峰上海研究院和莆田院士專家工作站。而重研發創新、舍得投入、技術實力雄厚和開發理念超前,正是院士相中華峰的原因。作為一家以材料開發為主的高新技術企業,華峰集團科研投入累計上億元。

  強強聯合,雙方圍繞企業發展戰略制定、重大關鍵技術難題攻關、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化、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等,展開深入合作,完善創新鏈,延伸產業鏈,實現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鞋面一體成型工藝智能造。傳統鞋面制作工藝有十幾道工序,采用新工藝,只需布料成型、水性環保印刷或升華轉印2道工序,鞋面生產一次成型。鞋面采用3D打印技術,看不到膠水黏合、針車縫合痕跡,這一自主知識產權品牌“Haptic”鞋面材料,已簽到2020年。

  雙方共同研發智能化車間,開發運動鞋材智能生產系統,推進鞋材生產流程自動化、智能化。“這項智能化系統已開發成功,不久將投用。目前一個需用300個工人的車間,屆時僅需一人。”李天源說。

  在院士團隊的牽線搭橋下,華峰還與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吳立新團隊聯合組建“鞋服面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進行3D打印系列材料、技術的研發。

  在莆田市秀嶼區華峰紡織新材料產業園,建筑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的華峰研究院正加快建設,將于年底前投用。依托院士工作站,這家民營企業吸引并留住一大批高端人才,累計申請專利達186項。

  高新涂料國產化,打破國際壟斷

  “我們已通過中核集團的評估,正加緊生產,首批專供‘華龍一號’巴基斯坦核電站項目的涂料下月將出廠。”6月8日,信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詩榕說。

  今年3月,信和成功中標“華龍一號”海外第一站——巴基斯坦核電站項目,率先實現核電涂料國產化,不但成本大幅降低,產品也不再受制于人。

  從2014年中標泉州跨海大橋,改寫國內跨海大橋防腐涂料依靠進口的歷史,到如今成功開發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核級涂料,打破全球核電站建設使用的涂料被美、日廠商壟斷的局面,這家泉州民企是如何做到的?

  “借智登高。”王詩榕一語道破。他說:“通過與中國工程院侯保榮院士合作,我們的產品不斷升級,開始參與國際競爭。上至核電、軍工、工程機械涂料,下至建筑、輕工、家電涂料,都有最佳的整體解決方案。”

  作為首批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信和研發與生產實力已躋身國內涂料行業品牌十強,但企業并不滿足。

  “十八大提出海洋強國戰略,海洋裝備成為重要發展領域,由此將帶來巨大的海洋裝備腐蝕防護市場商機。當時,我們想轉型,但不知如何轉。”王詩榕說。

  2014年,通過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國工程院侯保榮院士共建院士專家工作站,局面迅速打開。

  針對不同海域對海洋裝備的腐蝕規律,雙方選調技術精干人員組成項目聯合攻關小組,開發出具有耐久性、附著性和耐沖擊性的環保新型防腐涂料。此外,復層包覆防腐蝕技術成果在工作站成功實現轉化,防腐性能可達30-50年,比同類產品提升10年以上。

  富鋅底漆因具有防腐蝕性能被廣泛應用于鋼鐵和設備的防腐涂裝,傳統富鋅底漆需要添加大量的鋅粉作為防腐蝕填料才能起到較好的防腐蝕性能,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

  去年10月,信和與侯院士團隊合作,在全球率先推出“+石墨烯防腐蝕底漆”,在等量鋅粉前提下,耐鹽霧性能為傳統富鋅底漆的2倍以上。目前,產品已投入試用。

  “進入新領域后,產品技術含量高,附加值也大大提高。去年,在下游客戶大幅減少60%的情況下,企業效益仍基本持平。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我們將中標更多新項目,明年有望實現爆炸式發展。”王詩榕信心滿滿。

  工廠化種植食用菌,走進創新中國

  6月7日,央視走近科學欄目以《創新中國 蘑菇工廠》為題,報道了漳州兩家食用菌企業:中國綠寶集團有限公司和福建萬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在食用菌界,這兩家企業赫赫有名:2015年,綠寶集團在香港主板上市,成為行業首家在香港上市的食用菌企業;萬辰生物也在新三板掛牌。

  這兩家企業,都建有院士工作站,領銜人均為我國唯一的食用菌院士——吉林農大菌物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

  近日,記者走進中國綠寶集團,感受食用菌生產的奇妙過程:栽培蘑菇的“土壤”,是玉米芯、麩皮等農作物下腳料,自動化裝瓶、高溫全封閉殺菌、無菌室接種栽培、全過程進行空氣凈化處理,物理防止病蟲害,產品安全放心;培育生長環節皆由自動化設備調控光、溫、水、氣,人工模擬食用菌最佳生長環境,生長周期不受外界環境影響,一年四季穩定供應市場;生產后的廢料,可做有機肥、飼料、燃料等,創造附加經濟收益。

  這樣的工廠集約高效,不受季節區域限制,不與農耕爭地,已被“搬”到全國越來越多地方。

  副總裁鄭如燕告訴記者,綠寶集團成立于1995年,由一家罐頭生產企業發展而來,2004年開始建立杏鮑菇及雙孢菇的種植實驗基地,逐步形成具有垂直一體化產業鏈的食用菌產業基地。2012年11月掛牌成立院士工作站后,院士團隊對企業發展進行方向性指導。同時,企業與院士團隊合作攻關,進行食用菌菌種、配方、種植工序、深層加工及生物技術的研發,不斷開拓新的領域:2012年企業進一步深化技術研發,將工廠化生產食用菌后的廢包循環再利用于雙孢菇的生產,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也提高了產品品質;2013年,企業用生產加工罐頭時產生的廢水提取食用菌多糖作為保健食品的原料,做到了生產循環再利用的同時也有著可觀的經濟效益;去年,相繼在日本、新加坡設立子公司,開展食用菌精加工保健食品,帶動產業鏈高科技化,同時邁向大健康產業。

  “而今,我們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杏鮑菇生產商及第七大雙孢菇供應商;自主發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專利多達數十項,罐裝食品遠銷海外5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我們又在全國率先開展食用菌新品種的工廠化生產。下一步將繼續加大工廠化菌種開發,加速實現全國化布局。”鄭如燕說。

在线欧美精品视频二区99

<u id="qv77m"><sub id="qv77m"></sub></u>